现在所处位置:首页 >> 健康园地 >> 正文
健康科普——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2024/9/30 15:53:55) 来源:转载于《精神科护理》微信公众号
 

     一、概述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以死亡为意图、故意的反复破坏自身的组织器官,而且这种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认可,包括切割、烧伤或刺伤、摩擦和抓伤皮肤等行为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所面临压力的逐渐增加,包括学业压力、社交压力,以及日益突出的校园欺凌及攻击行为,这些压力因素使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问题愈发显著。研究发现NSSI在青少年这一特殊人群中显得尤为突出,正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青少年开始发生NSSI的年龄一般在12~14岁,女性多于男性,持续时间平均约为2年,峰值可能在青少年后期出现。

 


    二、基本病因
1.个体心理因素
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NSSI。
2.不良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是导致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考试失败、成绩不理想、恋爱不顺利、失恋、升学压力、被欺凌等。
3.神经生物学因素
主要包括5-羟色胺、谷氨酸、多巴胺等物质代谢的影响,也可能与遗传存在相关性。
4.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经济条件等都可能对儿童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如:离异复杂家庭模式、父母过度的批评或冷漠、缺乏母亲温暖和支持、早期父母的缺位和隔代抚养(留守儿童);严厉的惩罚等的不良教育方式;紧张、压抑、冲突等不良家庭氛围等。
5.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也可能对儿童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例如:遭受校园欺凌、学习压力过大、同学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都可能引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三、症状识别[7]
1.情绪变化
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抑郁等情绪问题或者频繁的情绪波动,可能是自伤行为的情绪背景。
2.行为异常
出现异常行为,如突然变得孤僻、沉默寡言或者出现自闭症状,可能是自伤行为的迹象。
3.身体伤痕
身上有不明原因的割伤、划伤、烧伤、咬伤等伤痕,尤其是出现在手臂内侧、脚踝等隐蔽部位,这些伤痕可能是孩子自伤行为的迹象。
4.生活习惯改变
生活习惯发生明显改变,如饮食、睡眠、作息等方面出现问题,可能和自伤行为有关。
5.言语暗示
无意间流露出消极的言语,如提到自杀、死亡、放弃等词汇,或者表达出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想法需要引起关注。

 

 


     四、动机和常见的目的
1.自我惩罚
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对不起别人,无法原谅自己,用自伤行为惩罚自己。
2.存在体验
通过自伤的疼痛感,将自己拉回现实生活,感受生命和生活的真实性和存在性。
3.吸引关注
在遇到人际关系危机时,通过伤害自己来控制关系,换取他人的关注关心。
4.摆脱痛苦
对难以承受的消极情绪,采取自伤行为,宣泄情绪或释放痛苦。
5.不良模仿
为了融入群体,进行团体性自伤,或者因为好奇,模仿他人的自伤行为。
6.潜在的心理疾病
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可能正在遭受着急性或慢性心理疾病的折磨。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创伤后应激反应、解离性疾患、强迫症、躁郁症、冲动控制障碍等。
    五、预防和处理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中的冲突和紧张关系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自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建立温暖、支持的家庭氛围,使青少年感到安全和被理解,如果家庭中已经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家长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避免矛盾激化。
2.良好的沟通
家长和老师倾听青少年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扰,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让青少年感受到支持和关怀。在孩子精神压力大时家长和学校要主动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度过难过,不能指责加压。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了解自伤行为的危害和后果,学会在遇到困难和压力时寻找合适的应对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自伤行为,家长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如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通过专业技术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
5.建立安全协议
家长和老师向青少年强调行为的危险性,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明确反对孩子的自伤行为,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都不应该采取非自杀性自伤的方式来,坚持不使用自伤的行为处理问题。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地理位置

版权所有:觊发k8旗舰厅(上海)集团有限公司